八路军最初6个师长中,唯独他不是元帅,后成副国级,儿子是少将
1945年8月15日夜,延河畔的军营灯火通明。年轻的通讯员推门而入,把日本投降的电报高高举起,说了句:“好消息,打完了!”屋里的人却只是抿了口茶,他就是萧克。当时他才38岁,手里的作战地图还摊在桌上。胜利属于全军,更属于牺牲者,这句话他没有说出口,却在心里反复
1945年8月15日夜,延河畔的军营灯火通明。年轻的通讯员推门而入,把日本投降的电报高高举起,说了句:“好消息,打完了!”屋里的人却只是抿了口茶,他就是萧克。当时他才38岁,手里的作战地图还摊在桌上。胜利属于全军,更属于牺牲者,这句话他没有说出口,却在心里反复
前言: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抉择在近代中国的巨变中,无数人被动荡的时局推向命运的十字路口。程潜——一个从湖南乡间走出的秀才,最终成为跨越晚清、民国与新中国的传奇人物。他的一生,不仅是军事与政治的缩影,更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如何坚守、转向与求索的生动注脚。今天,我
“副国级”三个字,在新闻联播里听起来像镀了金边,可2000年9月14日,成克杰的名字前面被加了一个更扎眼的定语——“新中国第一个被枪决的”。那天早上,北京郊区一辆白色依维柯里,针头扎进他静脉,全程不到十分钟,没有口号,也没有电视直播,只剩一张盖了红章的布告贴在
家里世代读书,父亲萧覃茂是前清秀才,母亲虽不识字却会吟诗,这样的家庭按理说应该培养出个文人墨客来,可命运偏偏给了萧家当头一棒,大哥被地主陷害致死,家里被洗劫一空,这一变故彻底改变了少年萧克的人生轨迹
1942年那个春天,南方细雨刚停,新四军第三、第四师师部里气氛复杂——彭雪枫倒下,张爱萍被提上台前,他自己也不是没有犹豫过。没有多少经验,却硬着头皮接下师长重担,身边干部窃窃私语,有人甚至猜测第四师会不会溃败?还有人说其实张爱萍资历太浅,这么快升上来是不是有点
邓小平第三次复出,步入办公室的那一刻,桌上文件已码得整整齐齐,茶杯热气袅袅升起。他环顾四周,目光落在那两个身影上:一个斯文稳重,另一个军姿笔挺。邓小平微微点头:
她的爸爸李富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入党的老党员,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,在党内拥有很高的地位。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“社死”时刻?见着公司大领导,明明提前背好的话全忘了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;人多的饭局上,别人聊得热火朝天,你只能端着杯子假装喝水;瞅见好看的女生,想打个招呼,脸先红到脖子根;更别提喝点酒就飘,啥话都敢说,转天醒了又后悔得想钻地缝——有人说这是男
1975年1月的北京刚下过雪,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。会场中那位穿着深色粗呢外套、系着红袖章的女代表吸引了不少目光,她叫李素文。不到十五年前,她还挎着菜篮子穿梭在沈阳南塔市场的水泥地上。也正是在这场大会上,她被推举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,年仅四十二岁,一跃步入
2003年秋天,96岁的萧克坐在北京的书房里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,摊开的宣纸上写着“山河一统”4个大字,最后一笔拖得老长,墨汁淋漓地渗进纸里。他放下毛笔,眼神飘向窗外。
2003年秋天,96岁的萧克坐在北京的书房里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,摊开的宣纸上写着“山河一统”4个大字,最后一笔拖得老长,墨汁淋漓地渗进纸里。他放下毛笔,眼神飘向窗外。
1955年的秋天,北京的天高云淡。一场注定写进历史教科书的授衔仪式拉开帷幕,一口气封了出一大批共和国将星,有元帅,也有大将,更有所谓的“第一上将”。可你要说“第一上将萧克”,身后的议论声一直没停过——不少人说,这位老将军的坐席,本来该在大将那一排。授衔这事情吧
湖南的东南角,藏着许多说不尽的故事。老一辈的人说,如果你进过桂东县,就是进过中国近代史的深巷子里了。小县城,偏远,见多了风雨,可谁又能想到,这里竟走出过那么多“闹革命”的人物?今天这话题,其实还是从“人”说起——不讲抽象的大历史,也别奔着谁是伟人来拍桌子。就是